top of page

有關計劃

​(2018年9月 - 2022年2月)

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香港大學教育學院 融合與特殊教育研究發展中心推行的『賽馬會「玩學相長」社交情緒學習計劃 由幼稚園至社會推廣』(簡稱:賽馬會「玩學相長」計劃),是源自於一項從2004年已有效實施的社交能力影響研究的社交情緒學習項目。

賽馬會「玩學相長」計劃旨在支援家長和教師成為變革推動者,透過在不同環境中進行的面對面互動遊戲,促進孩子的社交技能和情感發展。項目已在幼稚園進行,並推廣至家庭和社區。

計劃背景

衞生署早年的研究報告顯示,過度使用互聯網及電子產品會影響學童的社交情緒發展。有見及此,香港大學教育學院 融合與特殊教育研究發展中心研究推行以面對面的互動遊戲來提升學童的社交情緒,當中採用計劃總監廖秀卿博士一項從2004年已有效實施、具十多年​實踐經驗的社交情緒學習計劃及其研究的「社交閃星星」 學習概念模型 (Social Star Mirror Model),是運用互動集體遊戲的學習模式 (Liu, 2005)。該計劃已被證明具有良好的教育效果。 研究團隊除了評估伙伴幼稚園之學童在社交情緒及遊戲能力方面的得益外,還將評估其在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小一 適應等方面的成效。 
 

計劃概念

玩學相長

遊戲是一種快樂的溝通語言。

用玩取代教,由「教學相長」 提升至「玩學相長」;從玩中學,從學中玩。

運用玩互動遊戲的教學方式,旨在提升學習動機,讓孩子在日常生活與學校環境中,與同儕、家長、教師一齊邊玩邊學,互相成長。

孩子在遊戲互動玩樂中學習情緒社交的技巧,由「玩」自然地「學」;玩中有學,學中有玩。 遊戲在互動中變化萬千,不斷更新,玩學無窮。

家長教師跟孩子一起玩,不但可以增進感情、啟發引導,也能從互動中體會到自身情緒社交技巧有否不足,一同玩學相長。

計劃目標

本計劃的目標旨在支援幼稚園學童家長及教師成為變革推動者,透過為幼稚園教師及學童家長提供有關遊戲教育方面的線上與到校專業訓練、實用技巧、培訓套件和成效評估,共同掌握以互動遊戲方式,計劃協助學校培訓教師和家長在不同環境中進行面對面互動遊戲,有系統地加強孩子學習社交溝通技巧和促進其情緒、情感發展。

在幼稚園裡,教師把互動遊戲​融入教學課程內;在家庭裡,家長引導孩子應用情緒社交技巧​於日常生活中;學童學會所需的情緒社交技巧,應用在自由遊戲時間內。

IMAG0916 (1).jpg

計劃標誌

童心快樂

2cm.png

計劃標誌的構思源自波板糖圖案,標誌由計劃英文名稱首個字母P和G組成。P 代表「PLAY 玩耍」,G代表「GAIN 增長」。 P在外,G在內,正正帶出「玩中有學,學中有玩」的含意,玩與學其實是密不可分的。而G 亦代表成長(GROWTH),透過計劃令孩子、家長、教師「玩學相長」,共同邊玩邊學,互相成長。

 

七色彩虹象徵希望 (HOPE)。標誌運用了孩子都喜歡的彩虹色,感覺充滿活力、樂觀和快樂,寄寓遊戲和學習也是滿心期待和開心的事。標誌線條簡單,孩子容易繪畫,並可於黑白色版本上填色。他們繪畫的標誌大小、比例和顏色,意味著每位孩子都非常獨特,各自從遊戲中學到的也不盡相同。

 

波板糖的棒還標誌著一顆星,代表計劃中重要的主角:孩子。每位孩子都是一顆閃星星,既獨特又能與其他的星星互相輝映,也象徵廖秀卿博士構思和實踐的「社交閃星星」 學習概念模型 (Social Star Mirror Model)。此外,加上波板糖的棒也是魔法棒,象徵​計劃中各持份者灌注正能量, 齊齊施魔法,見證孩子發揮無限的可能​。 

bottom of page